□文/圖 本報記者 吳俊玲 王芳給自己取的網(wǎng)名叫“小草”,這是從白居易“野火燒不盡,春風(fēng)吹又生”的詩句里找到的共鳴。她在微信留言里給“小草”的定義是:頑強(qiáng)的生靈,挺過殘酷冬天,仍翠綠旺盛,小草我除了堅強(qiáng)別無選擇。”
“堅強(qiáng)”,是王芳最刻骨銘心的兩個字。當(dāng)她用嘴咬著鉛筆學(xué)會寫字時,在紙上寫了滿滿一頁的“堅強(qiáng)”;當(dāng)她被病痛折磨得生不如死時,心里默念的是“堅強(qiáng)”;當(dāng)她情緒低落感到絕望時,對自己的鼓勵還是“堅強(qiáng)”。
這個出生在澤州縣晉廟鋪鎮(zhèn)草底鋪村的重度腦癱患者,33年來像小草那樣,一邊頑強(qiáng)地與病魔斗爭,一邊從容地笑對生活。
她忍受著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
“生時娃(王芳的小名)時,是在村子里,因為條件不好,肚疼了兩天才生下來,大概是羊水沒了,孩子嚴(yán)重缺氧,才造成了先天性重度腦癱。”王芳的媽媽韓菊梅始終認(rèn)為,導(dǎo)致王芳腦癱只有這一個理由。
王芳兩個月時,因不明原因一直哭,不知所措的父母帶著她上太原、下河南,跑了五、六家醫(yī)院,最終被確診為“重度腦癱”。太原的醫(yī)生下了“判決書”:到哪都不好治,不要跑冤枉路了。
可韓菊梅夫婦不死心,晉城、長治、榆次、太原、博愛、焦作,只要聽人說哪里有希望,他們就帶著孩子往哪里跑,錢花了不少,病卻沒有好轉(zhuǎn)。
1988年,王芳6歲時,韓菊梅聽一個朋友說上海醫(yī)科大學(xué)專門治療腦癱患者,她和丈夫次日就帶著王芳去了上海。上午在上海醫(yī)科大學(xué)接受治療,下午在上海一家福利院做康復(fù)訓(xùn)練,40多天后,醫(yī)科大專家對他們說:“腦癱太嚴(yán)重了,目前不要說是國內(nèi)沒人能治,就是國外的醫(yī)生也沒辦法。”
這次,韓菊梅夫婦徹底死了心。
當(dāng)時,年齡幼小的王芳還不知道重度腦癱對于她來說意味著什么,但她明白,她不能像哥哥那樣背著書包上學(xué),不能跟同齡的孩子那樣自由自在做游戲。她生活的范圍出不了她家的四方小院,吃飯、喝水需要媽媽喂,想挪個地方必須媽媽抱。
因為腦癱嚴(yán)重,四肢很不協(xié)調(diào),手和腳像雞爪一樣伸展不開,身體經(jīng)常被不時襲來的痙攣折磨,王芳忍受著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。
殘疾不是沉淪的理由
在混混沌沌的生活中,“文字”像一線曙光照進(jìn)了王芳的生命。
十多年前,家里的一本《生活潮》引起了王芳的興趣,她讓媽媽讀給她聽。韓菊梅說:“我有文化,你沒文化,讀給你也不一定聽得懂。”這句話激起了王芳的好勝心,她對媽媽說:“我也要認(rèn)字,自己想讀什么就讀什么。”
父母覺得,孩子來世上走一趟,一生都出不了這個院子,對于身體殘疾而腦子聰明的人來說,該多么不甘心,如果她學(xué)會讀書認(rèn)字,生活也許就變得有些樂趣了。從此,家里的兩張拼音掛圖就是她最先接觸的文字,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父母成了她的啟蒙老師。
從開始認(rèn)字后,王芳對病痛的感覺似乎沒那么強(qiáng)烈了。只要病痛稍有緩解,她就用嘴咬住鉛筆頭,爬在床頭的柜子上學(xué)寫字,遇到不認(rèn)識的字就手腳并用查字典,十年里用壞了6本字典。韓菊梅說:“每寫一個字,她都累得滿頭大汗,比我上地挑擔(dān)都累,看著真讓人心疼。”
王芳寫字仿佛上了癮,每天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“寫字”,硬紙被、廢掛歷、舊日歷、哥哥不用的作業(yè)本都是王芳的練字工具。韓菊梅已經(jīng)記不清王芳咬壞了多少鉛筆頭,只知道家里的紙質(zhì)物品上都被寫滿了字。
自從接觸了文字,王芳臉上的笑容一天天多了起來。她在紙片上寫下對逝去父親的思念,寫下對媽媽辛苦勞作的感激,寫下自己的所思所想。比如:一天很短,開心就笑,不開心就過會兒再笑。比如:每天給自己一個希望,不為昨天而嘆息,不為明天而煩惱,只為今天更美好。該遇到的總會遇到,在此之前,努力讓你成為最好的自己。比如:倘若不堅強(qiáng),懦弱給誰看。比如:抱怨,是一種負(fù)能量,猶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,于人無益,于己不利,于事無補(bǔ)。所以,凡事莫抱怨,一切且隨緣。比如:不要自卑,你不比別人笨;不要自滿,別人不比你笨……
這些寫在紙片上的文字,就是王芳活下去的信念,她經(jīng)常自勉:殘疾不是沉淪的理由,心若向陽,何懼悲傷。
文字為她打開了通往世界的通道
不是在屋里,就是在院里,幾十平方米的活動空間雖然禁錮了王芳的身體,卻無法局限她自由的思想。一部手機(jī)打通了她通往世界的通道。
道略殘障、晉城輪友、晉城脊髓損傷交流群,她在殘疾人微信群里找到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。王芳說:“在接觸他們之前,我常常自卑自己是個殘疾人,自從認(rèn)識了他們,才知道在這個世上我不孤單。作為殘疾人,首先要直面自己,面子什么的都不重要,丟胳膊少腿的也不重要,最重要的是心的剛毅,思想的健康,精神的不滑坡。”
生活里一下子多了這么多同道人,王芳感到很幸福。有殘友鼓勵她做微商,并以進(jìn)價給她提供商品。2015年10月,王芳加入了微商群。她經(jīng)常在群里曬出自己銷售的產(chǎn)品,有吃的有穿的有用的,不少人為了鼓勵她,專門找她買東西。盡管每個月只有一、二百元的收入,但她樂此不疲。
有事可做的人渾身都散發(fā)著光芒,連語言都變得幽默起來,她說:不是我吹牛,整個山西省,你有什么事,打電話給我,基本沒什么用。但是,如果你說,你想吃棗夾核桃,OK,妥了,我們的故事就開始了。
在不知情的人看來,王芳似乎變輕松了,只有母親知道,王芳用手機(jī)跟人溝通的過程不亞于一次重體力勞動,瘦弱的身體蜷曲成“弓”狀,像麻桿一樣的胳膊和腿高翹著,每做完一個訂單,身上就大汗淋漓。她的痛苦別人沒法體會。
不過,王芳不以此為苦,反而從做微商上找到了人生的價值。她在微信群里寫到:世界上所有的美麗聞起來都有金錢和汗水的味道。你所付出的努力終將會有回報,只是時間問題而已。把握當(dāng)下,用汗水換取金錢,再讓自己變得更加美麗。
在這些群里,大家相互鼓勵、互通有無。她遇到困難時,朋友們就出主意想辦法;朋友需要援手時,她也會盡己所能施以援手。
6月19日,道略殘疾人事業(yè)研究中心發(fā)起了“最美殘疾人”評選活動,最終確定了185個參賽人,王芳是其中之一。朋友們認(rèn)為,王芳身殘志堅,不管是否被評上,她都是大家心目中的“最美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