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見于建敏,光頭,微胖,說起話來嗓門很大。僅從外表來看很難將他與志愿者聯(lián)系在一起。但就是這樣一個外表粗獷、性情豪爽的漢子,卻有著一顆溫柔的心。
于建敏今年39歲,在商海打拼已有10多個年頭,作為一名多年的慈善參與者,大到組織各類獻愛心活動,小到幫助身邊有困難的人,總是身體力行、義無反顧。他不僅自己積極投身到慈善志愿活動中,還成立了志愿隊伍,帶領(lǐng)更多人一起將獻愛心進行到底。
“我們置辦了點米面油,剛剛?cè)タ赐司蠢显豪锏睦先恕?rdquo;9月1日中午,記者見到于建敏時,他才從敬老院回來。說起他最初參與志愿服務活動,還得追溯到2008年。當時,于建敏正開車從北留到陽城辦事,在廣播里,他聽到汶川發(fā)生了地震,便當即調(diào)轉(zhuǎn)車頭,往晉城方向開去。“我們的同胞正在危難之中,我想為他們做點什么。”于建敏說,他把身上的2000元現(xiàn)金,全部捐給了晉城紅十字會,成為晉城抗震救災捐款的第一批人。
回到公司,于建敏立即組織員工進行捐款,因為太過著急,他竟下令扣除每個員工當月工資的一半,強制性捐給災區(qū)。于建敏說:“當年太年輕,現(xiàn)在回頭想想方法十分不妥當,但那時就是希望身邊人都能夠盡一份力支援災區(qū)。”
從那以后,于建敏內(nèi)心深處的正義感一發(fā)不可收,積極參與各種志愿活動,并組建了紅十字志愿服務隊陽城分隊。“希望陽城人都可以就近加入這個愛心組織,幫助更多的人。”
2015年12月30日,經(jīng)過審核,陽城分隊被晉城市紅十字志愿服務總隊正式批準成立。如何讓志愿隊伍不斷擴大,成為于建敏日夜思考的事。
為了學習總隊的組織經(jīng)驗和招募新的志愿者,于建敏建立了志愿者招募微信群。他先把身邊熱愛公益事業(yè)的朋友、同學拉進了群,然后慢慢就傳開了。后來,大家的熱情遠遠超出他的想象,報名人數(shù)與日俱增,其中有老師、醫(yī)生、個體戶、煤礦工人,還有在校學生,年齡最大的60多歲,最小的20歲。
幫老年人帶黃手環(huán)、清理“城市牛皮癬”小廣告……一系列活動的成功舉辦,使陽城分隊贏得了社會各界群眾的好評,也讓志愿者的隊伍不斷壯大。短短半年時間,陽城分隊的志愿者成員已由最初的十幾人發(fā)展到上千人。2016年6月,晉城紅十字志愿服務總隊決定,將陽城分隊升級為陽城支隊。于建敏說:“從加入紅十字志愿服務隊,到組建陽城分隊,并不是我有多高尚,只是在參與了一次又一次志愿活動后,志愿者們的精神感染了我,是志愿者身上的正能量激勵著我不斷前行。”
2017年7月25日晚上十一點半,于建敏接到求助電話。當天下午七點左右,陽城縣鳳城鎮(zhèn)北安陽村柳溝的水池有人不慎落水,需要救援。于建敏與救援隊立即前往事發(fā)地,到達現(xiàn)場后向目擊人員及公安民警了解了基本情況,水域救援隊員按既定方案立即展開打撈行動。次日凌晨一點成功將遇難者打撈上岸。8月12日上午在陽城縣三禾銀行二樓會議室,遇難者家屬代表懷著無比感激的心情,向紅十字志愿者應急救援隊贈送了錦旗。
8月24日中午12點,于建敏接到一個陌生電話。電話里的人說他見到一位走失老人,出于“職業(yè)”習慣,于建敏立即指派救援隊員喬育平、李俊輝、馬永明趕往現(xiàn)場。三人到達現(xiàn)場后發(fā)現(xiàn)老人正是前段時間在鳳城鎮(zhèn)水村丟失過的白牟老人,由于其患有一氧化碳中毒后遺癥和老年癡呆癥,已走失過兩次。
“第一次老人走失后,是我們幫忙找回的,并幫他佩戴了黃手環(huán),填寫了個人信息,這一次老人他走到了10公里外的坡底村,幸虧佩戴了黃手環(huán),很快就被找到了。”在感謝了好心人趙先生和他的家人后,志愿者們將老人安全地護送回家。
“大家都來自不同的行業(yè)和群體,最怕的就是沒有牽頭的人,如果沒人組織活動,隊伍可能很快就散了。”于建敏告訴記者,在晉城紅十字志愿服務總隊的號召下,陽城支隊陸續(xù)成立了紅十字志愿者藝術(shù)團、義診隊、愛心理發(fā)隊、應急救援隊等;成立了“紅傘計劃項目組”,對農(nóng)村留守兒童每周開展一次輔導課程;成立了黃手環(huán)項目,專門為老年癡呆癥患者發(fā)放黃手環(huán),并標注個人信息,以防走失;制定了藍天心理援助計劃,專門針對患有抑郁癥等心理疾病的社會成年人進行引導。
近年來,在于建敏的努力下,陽城志愿服務支隊又陸續(xù)成立了北留分隊、潤城分隊和寺頭分隊,總?cè)藬?shù)共達到1000多人。截至目前,陽城支隊志愿者招募微信群已達2000多人。于建敏和他的隊員們,用自己的愛心和真情,感動了社會,贏得了民心。本報記者 段雅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