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陵川農(nóng)村有個習(xí)俗,就是二月初二的早飯,各家各戶都要用自己做的茶面做茶喝,并且還有個美好的祝愿,說是“二月二喝茶,金子銀子往家圪爬。”期望全年有個很好的收成。
小時候,我非常喜歡母親做的玉米茶。做茶要用茶面,茶面一般是上年臘月就做好的。具體做法是:挑選自家長得黃明爽爽的玉米,用炒鍋炒至七、八分熟(炒得過熟了,會使做出來的茶味變苦)。加適量用火稍微燎烤過的、用手折成小圪節(jié)的帶穗野荊芥,荊芥是大人們秋天從野外采回來,掛在樓上備用的。再放幾塊干姜,到碾子上碾碎、過籮;j子要用“馬尾籮”,不用“絲籮”。絲籮太細(xì),做出來的茶糊湯;馬尾籮稍粗,做出來的茶利口。碾時要碾一遍,籮一遍,周而復(fù)始地進行,直到碾碎、籮完,就做成了帶有玉米香和淡淡荊芥香的茶面。
母親做茶時,我站在旁邊看。只見母親用鐵鍋或鐵鐺,把適量的黃豆炒到張開嘴,散發(fā)出香味后,加入所需的水量,切幾片生姜放進去,再加入豆芽、豆腐、粉皮、粉條、海帶等食料同煮。這時候,母親在碗里用冷水將茶面攪拌成稀糊糊備用。而我在一旁就幫母親遞個碗,接個勺,切些蔥、姜、蒜什么的。等鍋里的豆芽、粉皮等都基本煮熟的時候,加入適當(dāng)?shù)柠},再把備好的茶面糊糊往鍋里倒,一邊倒,一邊攪拌,不能讓茶面在鍋里成了疙瘩。而且,茶面要適量,不能太稠,也不能過稀。再煮幾分鐘以后茶就熟了。母親把鍋從火上端下來。然后拿鐵勺盛了食油(當(dāng)時只有麻油或菜油)在火上燒,燒到八、九成熱,放進蔥、姜、蒜末,用筷子攪勻后迅速倒入鍋里。這時候,只聽“喳——”的一聲,濃濃的香味便撲鼻而來,那香味啊,真饞得我垂涎欲滴!最后,根據(jù)自己的口味倒入適量的調(diào)味品,香味怡人的玉米茶就大功告成了。鄭振虎